“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正在研究制定。”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21年春季峰會”上,參會嘉賓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國能源電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轉型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核能作為近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將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迎來發展機遇期。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建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積極有序推進沿海三代核電建設;明確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在會議上,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表示,我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影響我國核能發展的“大勢”。
他指出,在我國多煤、缺油、少氣的大背景下,核能是我國能源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安全水平的重要選項之一。
“一是我國核能保持穩健發展,科技創新成就顯著,核能發電占比由2016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約5%。二是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發展配套更加完善,壓力容器等關鍵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和國產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治理體系日益健全,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更加成熟,我國構建了部門協同、上下聯動、聯防聯控的國家核安全工作格局。四是安全業績保持良好,大陸地區49臺運行核電機組安全運行,在建機組質量總體受控,近五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性能指標顯示,我國核電運行指標80%處于中值以上,70%達先進值。”郭承站介紹說。
對此,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核電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有望按照每年8臺左右的建設規模和節奏推進。
張廷克說,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中非石化能源占比約15%。據測算,在“碳中和”情景條件下,2060年我國非石化能源占比須達到80%以上。核電能量密度大、機組可用率高,可連續穩定提供可靠服務,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未來15年仍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張廷克談到,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將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在建機規模接近4000萬千瓦。到203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將達到2億千瓦左右,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10%左右。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周大地談到,“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核電將充分開發,要抓住低碳轉型帶來的創新發展機遇。
“核電必須在足夠的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之間進行科學合理選擇,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尋求發展空間。”周大地說。
我國在運和核準在建的核電機組及裝機容量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已成為全球核電發展的重要產業中心之一。
“我國核電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核電應堅持安全發展的前提。”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郭智強調,越是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越要冷靜、理性,沉著面對可能的風險和挑戰。他指出,國內核電發展在安全管理、科技創新和發展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他介紹道,國家能源局正在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為指導,研究制定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成昆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電力系統的脫碳是全社會實現零碳發展的關鍵。需求側的大規模電氣化零碳排放的前提是,其所使用的電力都是來自零碳能源。核能作為近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可為實現我國2060年碳中和這一艱巨目標發揮重大作用。
“核能在電力低碳化和熱源低碳化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特別是多功能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應用。在家庭和工業供熱方面,核能供熱技術成熟,在低碳領域有廣大的應用前景。但能否被采納,取決于許多因素,例如公眾對安全的擔心、價格接受能力等都是面臨的主要挑戰。”趙成昆補充道。
“‘十四五’時期既是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轉型邁進的歷史機遇期,也是推進核安全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窗口期。行業各單位要推動核能更加安全、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為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強支撐保障。”郭承站如是說。
原標題:業界:我國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