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發布日期:2008-05-08
國務院在(2007年)11月份正式批準了《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2005-2020年)》,《規劃》明確了13年后我國核電事業將達到的發展目標:運行的核電裝機容量將要達到4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達到2600億~2800億千瓦時。《規劃》中提到,目前我國核電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還不到2%;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提高到4%,核電年發電量達到2600億~2800億千瓦時。這意味著,我國核電發展正在“升溫”。核能,已經成為我國低碳經濟模式下能源優化發展的重要選擇。
國產化同步創新型國家
記者注意到,《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對于我國未來13年的核電發展提出了自主化、國產化、市場化的要求,這將給核電設備制造產業帶來新的機遇,整個核電的產業鏈條將因此獲得巨大發展。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今年3月10日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曾說:“今后5年,國家將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技術研發,組織研制包括核電站、高速鐵路裝備等16項重大成套技術裝備。”
同時,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將核電發展戰略由“適度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在選擇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時,也從商用、技術、法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考慮,并強調技術引進和自主化。
對于核電產業來說,從2%提高到4%的增長意義是非同尋常的。根據《規劃》,到2020年,核電裝機總容量占全國裝機容量的比重要從現在不到2%提高到4%,要提高的這2個百分點,意味著未來15年在核電的投資額將高達4500億元。據業內人士估算,設備投資將占其中的50%左右。《規劃》提出到2020年前新建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將達27個,這個時間表與“用15年時間使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完全同步。
由于核電是一個集中高技術的復雜行業,需要強大的工業制造體系來支撐。世界上的核電大國,都建有規模龐大的核電設備制造工業體系。記者從中核集團公司了解到,目前在設備制造方面,我國可以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成套設備,按價格計算國產化率超過80%;基本具備成套生產6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機組的能力,經過努力,自主化份額可超過70%;基本具備國內加工、制造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大部分核島設備和常規島主設備的條件。
自主設計圓夢秦山
秦山核電站的建設,先后建立了零功率試驗、燃料組件水力試驗等22個裝置,并應用和改建原有的核科技設施,進行了400多項科研試驗,有效地保證了設計、設備制造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自主設計建造首座核電站的國家。
秦山二期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的大型商用核電站,55項關鍵設備中,有47項是國內制造的,一大批核電專用材料通過研制,實現了國產化。從秦山一期到秦山二期,標志著我國核電實現了三大歷史性的跨越:實現了按照國際先進核電標準設計,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進而大幅度提高自主設計研制能力的跨越;實現了核電建設由行政安排到市場經濟的跨越;實現了由30萬千瓦原型堆到60萬千瓦標準化的商用堆的跨越,為自主設計、建造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打下了基礎。
記者從機械工業聯合會了解到,目前我國也已基本形成上海、東北和四川3大核電設備制造基地。在核島設備制造生產方面,一重、二重、三大動力集團等都已取得生產核電設備許可證,其中東方電氣集團和上海電氣集團綜合實力較強,占據了大部分國內市場。上海鍋爐廠、東方鍋爐廠生產的蒸汽發生器、穩壓器、硼注箱和安注箱等設備占核島設備投資的半數左右,這些相關設備制造企業將在未來核電高速發展中受益最大。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建成6座核電站,11臺核電機組,有906.8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容量投入商業運行。其中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主要是由上海電氣集團參與建設,而嶺澳一期主要是由東方電氣集團參與。
但即使70%的設備實現國產化,30%的核心設備依然掌握在跨國巨頭手中,而這30%的利潤或許是國產化設備的10倍,是核電站真正的“心臟”。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曾說:“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告訴我們,自主創新雖然最初成本較高,但是由于免去了引進技術所支付的昂貴費用,投產后也無須將絕大部分利潤讓給外方,從長遠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更有意義。技術引進雖然可以實現高點起步,但技術引進從來都是以自主創新為前提條件的。凡是屬于新的、先進的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外國人從來都不肯賣給我們。事實上,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二期核電工程,相對于同期從國外引進的核電項目來說,節約成本約70億元人民幣。
《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發布僅一個月,我國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工程主設備采購與合作協議近日在北京簽字,在簽約儀式上,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等九家制造企業簽訂了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核環吊、鋼制安全殼等主設備在內的采購訂貨協議;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與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簽訂了常規島低壓轉子鍛件合同。此外,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還與沈鼓集團、哈爾濱動力股份公司簽署核電站主泵的合作協議,與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公司簽署核電儀控系統的合作協議。
此次協議的簽訂對于提高我國核電自主建造能力、促進重大裝備制造技術實現新的突破具有重要意義。目的在于依托重大項目,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全面掌握第三代核電技術,促進核電建設盡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核電標準建設步伐亟待加快
當標準掌握在別人手中,你就永遠是“打工者”。這條規則同樣適用于核電產業。隨著核電建設速度的加快,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核電市場,與核電開發、實驗、設計、建造、運營等密切相關的核電標準工作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在近日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防工業標準化論壇上,核電專家建議,為了實現我國核電自主化健康發展,必須加快我國的核電標準建設步伐。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核電標準體系,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核電自主化。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長利說,世界上不缺先進的核電技術標準,但如果一味采用國際上的核電技術標準,國內核電企業在核電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獲取資質還是產品驗收,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時間上也滿足不了建設要求,從而使企業失去核電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予在論壇上說,我國已建成的11套核電機組,多種規范標準并存。而每套機組之所以采用其標準,有其客觀的歷史背景。但是,核電規范標準能統一的應該盡可能性統一。核電規范標準的制定要充分吸取國際經驗,結合我國工程實踐,既要符合國情,又要與國際接軌。
當前,我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核電,成為全球最大的核電市場。在這種背景下,與我國核電開發、實驗、設計、建造、運營、退役密切相關的核電標準化也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
據介紹,我國核電標準化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及核電國產化的推動,已制定了近100項國家標準和300多項行業標準,形成了比較成熟的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標準和一批通用的核電標準。這些標準涵蓋了廠址選擇、建筑物設計建造、核電廠總體及系統設計制造、材料、燃料、輻射防護、消防、安裝、調試、檢查、應急等方面。
由于核電標準凝結了先進的技術成果,且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寬,專家認為,中國核電標準的實施,有利于國內企業的材料、設備進入核電市場,降低核電造價;有利于核電堆型和相關產品的系列化發展,節省開發時間,降低開發成本;有利于批量化生產并積累管理經驗和提高建設效率。建立和實施中國核電標準,規范核電建設,是降低核電建設和運行成本,實現核電站安全經濟運行的有效手段。
針對我國核電發展的急迫需求和核電標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要在認真研究現有核電標準的基礎上,做好核電標準體系的統籌規劃,按照輕重緩急,分步開展標準編制工作。據悉,2007年首批70多項核電標準編制任務計劃已經下達,編制工作已經開始,2008年核電標準項目編制計劃正在制定中。
相關鏈接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目前,核能已占全世界總能耗的6%。面對世界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壓力,美國重新把目光投向國內核能開發,啟動了名為“核能源2010”的計劃,計劃投資11億美元建造新的核電站。歐洲國家在尋求能源出路中也傾心于核電。英國政府前不久宣布,將重新審視能源戰略,調整后的能源戰略重在發展核電。曾強烈反對發展核電的荷蘭,已開始著手興建第三代輕水反應堆。就連1987年全民公決關閉了4座核電站的意大利,情況也發生轉變。南亞的印度計劃依靠自己的力量在2020年前興建28座核電站。東亞的日本,規劃到2010年,核電將占日本電力需求的40%。韓國則計劃到2015年前,除在建的4臺核電機組外,還將建造8臺核電機組,使韓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該國總裝機容量的1/3,核電占到全國總發電量的45%。(本報記者 海 霞)
新聞來源:中國經濟導報(1614期)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意見反饋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