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大力發展離不開核電技術的進步。雖然核電廠和傳統火力發電廠在安全性和復雜性方面要求都要高很多,但是由于核電廠數量并不多,因此受關注的程度并不夠。隨著我國近兩年AP1000技術的順利引進,作為核電廠“神經系統”的DCS控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然而,核電技術對于安全的高要求使得國內DCS廠家仍然面臨著很高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核電廠控制系統自主化機會何在?記者就我國核電廠DCS技術和市場發展方面的問題采訪了核電站儀控系統設計技術方面專家之一———國核自儀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邱韶陽。
記者:目前我國核電DCS市場發展到什么程度?
邱韶陽:目前我國核電站應用DCS系統還處于起步階段,首座完整采用DCS系統的商運核電站(田灣核電站)采用了進口設備,主要是Siemens公司和AREVA公司聯合供貨的TelepermXP/XS平臺,國內DCS廠家在已建核電站中也提供了部分非核安全相關的設備,如電站計算機(類似與火電站DAS系統功能)、汽輪發電機控制和給水控制等。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核電站將全面采用DCS系統(個別項目除外),國家制定的到2020年建成4000萬核電裝機容量將至少需要20套以上的完整核電DCS系統,因此核電DCS系統市場是廣闊的。
記者:全球核電DCS技術發展到了哪個階段,我國的技術目前處在一個怎樣的階段?
邱韶陽:目前全球新建核電站采用的DCS技術基本與火電廠同步,當然考慮到核電站對DCS系統的可靠性、成熟性要求,一般會選擇在火電、化工等其他領域已經具備運行經驗的DCS系統作為核電DCS的基礎平臺加以適應性改進或者核級鑒定。
客觀地講,我國近幾年在DCS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是存在差距的,這主要表現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當然對于核電站DCS系統而言,還有人機界面設計、反應堆安全保護系統設備鑒定等一些特殊法規要求的技術問題解決方案。
從市場而言,大多數新建的大容量超臨界或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基本還是采用國外的DCS系統平臺;新建的核電站DCS系統還是基本進口或者在外方全面負責的情況下中方參與分包供貨;國產DCS在有些功能上還有待完善。國產DCS在核電的全面應用需要核電站設計單位、DCS平臺制造商、業主和核安全管理部門等共同努力推進,而且必須是循序漸進、腳踏實地,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
記者:國內廠家在這方面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何處?
邱韶陽:如前面談到的問題,全球范圍內很難找到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儀表廠家可以獨立完成核電站DCS系統的供貨,主要原因是每個核電站總設計單位在設計每種堆型核電站時會有不同的安全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轉化到實際設計中就會對各個專業提出不同的技術要求:對儀器控制而言,就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設備平臺,不同的軟硬件配置,不同的硬件實體布置,不同的保護控制策略,不同的人機界面設計,不同的執行裝置接口,不同的設備鑒定等要求;而且設計理念也會隨著核安全法規標準要求的改變而相應修改。
由于各種原因制約,我國至今沒有形成一家綜合各方優勢,各領域專家的核電DCS供貨商或者更大范圍的核電儀控系統供貨商。要迅速提高國內核電儀控系統的技術水平必須克服行業界限,拋棄名利思想和急于求成的想法,組建統一的機構,集中各方的資源,腳踏實地地去干。
記者: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國內DCS廠商有哪些發展的機會?
邱韶陽:從國家而言,長期以來一直鼓勵核電站設備的國產化,但由于我們基礎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前期科研投入不足,行業分工約束,盲目夸大或者自我貶低等各種原因,國產化工作一直進展較慢。靠國家政策扶植而不走市場化的道路可能無法從根本上突破國產化這個瓶頸。
第三代核電引進和技術轉讓合同已經簽署,國家也為此成立了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來全權負責引進消化吸收Westinghouse公司所擁有的AP1000核電站相關技術并實施國產化和研發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家也批準了多個翻版改進核電站項目,這些均為國內DCS廠家提供了發展機會,國內DCS廠商也已經通過分包等方式介入了這些項目,這應該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遇,但一定要為業主提供高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產品。
記者:國內企業要想在核電控制方面有所發展,還需要哪些努力?
邱韶陽:第一,國內各個已經參與核電儀表控制系統工作的相關單位應摒棄行業界限、淡泊名利、精誠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研發適用于核電站的DCS系統。
第二,業主的選擇和國家核安全管理部門的嚴格審查也是國產化核電站DCS系統必須要邁過的門檻。前者需要的是高質量和性價比好的產品,而后者不會因為設備國產化了而降低審查要求。正如國家領導人講的,核電站建設運營必須安全安全再安全,這是根本。
第三,擴大對外合作,尊重知識產權。核電是個高投資、高風險的領域,基礎研究投入很大;國外的很多成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失去了尊重知識產權這個前提,外商的大門會關閉,國內各企業的合作大門也遲早會關閉。
第四,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包括財力、人力的投入,提升中國儀表控制行業的整體水平,單靠核電項目來帶動和支撐整個國產DCS的產業是不現實,靠核電形象效應再去爭取其他領域DCS市場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