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日期:2012-03-16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發生震驚世界的福島核電站事故一周年紀念日,在剛剛結束的我國兩會上,中外記者也多次向代表委員提問,采訪全世界該如何 和平利用核能、中國核電向何處去等問題。福島核電站事故教訓慘痛,影響深遠。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刻反思,并從中吸取更多的經驗教訓。
核事故的危害超過常規戰爭
自從20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了原子核裂變現象后,人類就開始試圖利用原子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很快,美國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學建造了 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1951年,美國進行了人類第一次核能發電嘗試。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向電網供電的核電站。隨后,核電站便開始迅猛 發展。核能的利用和發展成為20世紀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紀科技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然而,隨著核電站在發展過程中核事故的出現,特別是美國三里島及蘇聯切爾諾貝利兩次核事故的出現,使人們對核的恐懼與日俱增。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出現,則又一次加重了人們對核事故的憂慮,許多人甚至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
如果我們將人類的常規戰爭與核事故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人類的常規戰爭盡管十分慘烈,但通常是局部的,波及的范圍有限,參戰的國家有限,涉及的 人數有限,受害者只限于特定的人群,戰爭持續時間也比較短。核事故卻不同,一旦出現,危害極大,它不僅破壞力強,破壞范圍廣,更為嚴重的是,核污染持續時 間很長,給人類帶來持久的、難以彌補的災難。例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不僅給烏克蘭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而且也給全世界,特別是給歐洲地區帶來了嚴重危 害。當時,在瑞典東部的沿海地區,核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標準100倍,當地工廠停工、人員撤離,民眾人心惶惶。亞洲、北美洲也都不同程度地測到了核放射劑量 超標。如今,20多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地區仍然是一片無人區。
而發生在美國的三里島核事故則是民用核電站誕生以后出現的第一次大事故,被視為美國商業核電站運營史上最為嚴重的核事故。
三里島核電站位于美國東部的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道芬縣薩斯奎亞納河邊,距離華盛頓約160公里。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許,三里島核電站第 2組反應堆出現了堆芯失水和放射性外逸的重大事故。當天上午,美國核管理委員會、能源部、環境保護署分別派出自己的救援部隊。上午11時,所有無關人員被 要求撤離核電站。3月30日,賓州州長下令,核電站方圓8公里內的孕婦和兒童撤離,16公里內的學校全部關閉,但實際上很多人舉家出逃到20公里外。
事故發生后沒多久,三里島核電廠10公里半徑內的植物,開始大量出現遭受輻射后的癥狀,出現許多畸形番茄、畸形花朵和畸形葉子。
因為1979年發生的三里島事件,美國以后再未新建過核電站。
人類為什么要選擇發展核電
自從有了核電站以后,世界各國對要不要建設核電站、核電站是否安全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由于核電的優點和缺點一樣十分突出,有人甚至這樣形容核電:“核能有些像馬戲團里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
既然核電站存在著發生核事故的危險,人類為什么還要發展核電呢?仔細分析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燃燒煤、天然氣等有機燃料會嚴重污染環境。例如,一座發電量為6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站,每天要向大氣層吐出200多噸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專家們認為,人類無控制地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造成的損失將僅次于打一場全球規模的核戰爭。
二是煤和石油等都是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寶貴原料,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如果用來發電,浪費的同時還可能使地球上寶貴的工業原料最終消耗殆 盡,是極不經濟的。而用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潮汐等可再生的能源發電,又因為受到技術水平及其他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有的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相差甚 遠。
利用核能發電,卻具有以下優越性:一是核電站是高能量、少耗料的電站。二是核電站是一座特殊的核燃料生產廠。核燃料燃燒后會使一部分鈾-238 或釷-232轉化為新的可裂變的核燃料钚-239或鈾-233。這些燃料經過加工處理后可重新投入反應堆中使用。三是核能是一種清潔的能源。
此外,核能的開發技術成熟,能夠在工業上大規模應用,且地球上蘊藏著大量的核燃料。因此,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規模使用的能源。
正因為如此,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擁有核電站,總數近500座。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和英國是擁有核電站最多的5個國家。其中,美國無論核電站的數量還是總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
核電站應該建在哪里
核事故的巨大影響迫使人們在建造核電站伊始,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防范核事故的出現,保障核電站安全。其實,除此之外,核電站的設計和選址至關重要。
核電站應當修建在何處?首先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安全、經濟、工業布局、交通運輸等綜合因素。核電站廠址的選擇與地理、氣象、水文、居民分布、生態環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通常應選在瀕臨海洋、地質地理條件好、人煙稀少、交通方便的地方。
例如,從氣象條件講,就要考慮主導風向、年平均風速、最大風速等,核電站應建在大居民點的下風向地區,以防止對居民點的污染。不能選在群山環抱的盆地中,這不利于放射性廢氣的擴散。
由于核電站的廢水和廢熱總是要排向江河湖海的,因此,核電站必須建在江河海旁邊,重點應考慮建在海邊。建在江河邊的,要求河流的流量大、流速 快、旋渦少、水深、河床直、淺灘少、泥沙和有機物含量少,保證不被百年一遇的洪水淹沒,還要盡可能設置在河流下游。從地質上講,最好建在硬質巖石深埋之 處,建在穩定的基巖上,要遠離地質斷裂帶,尤其是不能有切割地殼的深斷層,廠區的地震烈度一般不宜超過7度。
一個好的核電站選址,必須滿足上述所有的條件。而且在設計和具體選址上,還要盡可能提高上述標準,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提高核電站“門檻”,使它的抗震標準、防洪標準等都做到“高一級”設防。一旦降低了某些標準,在特殊情況下,就可能出現大的核電站事故。
反觀日本福島核電站,其出現事故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在設計、選址上降低標準則是最重要的原因。福島核電站在設計上立足于應對的最高地震震級是7.9級,而“3·11”事故時發生的是9級地震。
為什么福島核電站沒有考慮應對更高震級的地震?原來,日本在1995年曾發生過7.3級的阪神大地震。隨后,日本便認定這一等級是其可能遇到的最高地震等級。所以,日本核電站普遍把抗震標準定在8級左右,而且,核電站的外部電力系統抗震能力更差。
另外,福島核電站設計的抗海嘯高度僅為5米,而這次遭遇的海嘯高度達15米,迅速造成柴油發電機等外部電力喪失。同時,福島核電站各建筑物防浸水能力差,所以,造成整體電力系統的損壞。在這種難以預知的自然災害面前,日本最終釀成了福島核電站大事故。
未來核電的發展趨勢
到目前為止,核能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代。第一代核能系統是20世紀50~60年代前期建造的早期原型反應堆;第二代核能系統是20世紀60年代 后期~90年代前期大批建造的、單機容量為600~1400MW的標準型商用核電站反應堆,主要包括輕水堆、加拿大的坎杜重水堆等,它們構成了世界上目前 運行的核電站的主體;第三代核能系統是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發展、90年代中期投入核電市場的先進輕水堆,主要包括改進型沸水堆、歐洲壓水堆等。第三代 核能系統雖然安全系數加大了,但由于其建設期太長,項目規模太大,因而缺乏競爭力。
隨著核能技術的發展,美國等國家提出了發展第四代核能系統的設想。設想中的第四代核能系統將能夠很好地解決核能的經濟性、安全性、廢物處理和防止核擴散等問題。根據美國的設想,預計第四代核能系統很可能在15年后投入使用。
核電專家們普遍認為,未來核電的發展將會呈現以下趨勢:一是提高安全性,改善經濟性;二是延長在役核電站的壽期;三是增大核電機組的單機容量; 四是采取更加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如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簡化系統和減少設備,采用數字化儀表控制系統等;五是施工建設模塊化,以提高經濟性;六是發展快中 子堆技術和其他先進堆型,建立閉式燃料循環,使核電得到可持續發展。
人類應該從福島核事故中吸取什么教訓
日本是一個核電技術發達的國家,已經有過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訓,去年卻又發生了福島核危機這樣的特大慘重事故,不能不讓世人震驚。它暴露出日本在核電站安全管理和技術上的諸多問題,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深刻教訓。
首先,建造核電站必須綜合考慮經濟性和安全性。正如武器的研制和戰場的救治要同步進行一樣,核電站的建造和核事故的防范措施也必須并行實施,不 能為了節省核電站的成本而降低安全標準。比如,福島核電站由于對氣體排放管道監測不力,忽視了安全殼外氫爆炸的可能,雖然在建造核電站時節省了成本,但最 終造成氫氣向殼外泄漏而發生氫爆炸,使反應堆廠房受到破壞。
第二,建造核電站要立足于可能出現的最困難情況。造成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海嘯。海嘯使核電站冷卻系統所需的外部電力網全部癱瘓,自身應急柴油 發電機也失效,導致核電站失去所有外部電力供應,核反應堆失去了強迫冷卻手段。為此,考慮核電站安全時,必須立足于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建在海邊的核電 站必須考慮海嘯的可能性,保證應急備份系統在應急時能夠使用,并經常進行安全性評估。
第三,重視對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島核電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為早在2006年,該核電站就曾發生過核泄漏事件,但 日本核電部門為維護自己的形象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隱瞞。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初日本能夠以小見大,對核電站各系統的安全隱患進行認真排查,也許就不會發生去 年的爆炸事故了。
第四,從核電站設計、建造之日起,就必須將應急處置方案擺在重要地位,制定好應急計劃,并落到實處,以減少事故對民眾的影響。
第五,提高公眾應對重大事故的能力。這次事故發生后,數百萬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離辦公室和住宅,前往高地或其他安全地帶。緊急情況部門和軍隊馳援災民,盡可能消除災難后果。俄羅斯《導報》說:如果類似災害發生在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傷亡人數恐怕都要大于日本。
因此,加強核電站遭遇重大事故的緊急情況下演練,加強公民的自律和團結精神,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同時,政府應當及時向全社會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識,讓公眾相信政府具有處置最壞情況的能力。
第六,各國應加強核電技術合作。采用先進技術,不斷發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電站是提高核電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一個國家核電站發生泄漏,全世界 都可能受害,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此,在核電技術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盡可能消除核電技術壁壘,核電技術發達的國家要盡可能向其他國家傳授 先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為人類帶來的共同福祉。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