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的能源緊缺促使中國再次加快推進核電發展,同時也面臨兩個問題:進口鈾礦和發展核安全技術。
王中堂再次闡明了中國發展核能的決心。作為國家核安全局的官員,他說,在未來十幾年內,中國至少要新建30座核電站,以滿足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渴求。按照規劃,到2020年,核電的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屆時,這個缺油少氣的國家每100度電中大約就有5度來自核能。
王中堂是在7月5日于北京召開的一個專門研討“鈾監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會議上做上述表述的。他認為,積極發展核電,既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也能幫助中國應對當前面臨的溫室氣體排放壓力,“作為一種清潔、安全、經濟的能源,核電發展是中國未來一段時期的必然選擇”。
僅僅在幾年前,中國政府對利用核能仍持保守態度,一直強調“適度發展核電”。但從2003年以來,全國性的能源緊缺改變了這一觀念。現在,政府的口號是“加快推進核電發展”。
兩個月前,中國最大的核能發電項目——山東海陽核電站已獲準建設。這項采用全球最先進核電技術的工程全部建成后,容量將空前地達到600萬千瓦。與此同時,浙江三門、廣東陽江、福建惠安等東南沿海地區也正在積極籌建大型核電站。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汪兆富說:“如果這些工程都能陸續開工建設,將保證2020年前4000萬千瓦核電投入運行。”
全球尋找鈾礦
“常規電力生產所產生的很多污染,在核電這里是沒有的。只要能保證核電的安全,控制住核輻射的影響,核電就是安全、清潔的能源。”王中堂說。
但中國已探明的鈾礦資源并不豐富。為了確保核燃料的供應,王中堂透露,政府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對鈾礦資源進行分析和預測。“已經勘測了4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從現在的結果看,中國鈾礦的年采集量基本上能夠滿足到2020年的需求,也就是說,滿足目前的核電發展規劃。”王中堂說。
但出于更長期的打算,中國仍在全球尋找鈾礦資源。2006年4月,溫家寶總理出訪澳大利亞,兩國簽署了《中澳和平利用核能協議》和《中澳關于在鈾礦領域開展合作協議》兩個協議。根據協議,中國每年將從澳大利亞進口1萬噸鈾礦,價值約6億至7億澳元。
澳大利亞擁有世界最豐富的鈾礦資源,占全球鈾礦儲量的40%。這些協議的簽署不僅滿足了中國的需求,也為澳大利亞的鈾礦資源找到了穩定的市場。對中國的出口規模將使澳大利亞的年出口鈾總量增加一倍。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博士說:“澳大利亞能夠為中國的核能發展做出貢獻。”澳大利亞鈾礦開采企業必和必拓公司中國區總裁戴堅定也表示,“愿意分享這一領域的先進經驗,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另一個鈾儲量大國南非也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接觸。王中堂表示,中國核電要持續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鈾礦資源的開發有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核廢料處理仍是難題
對中國大力推進核電發展,其間依然夾雜著質疑和擔憂。最主要的是核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2006年,北京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了一個主題為“核與輻射安全控制:工程技術與人文科學的結合”的學術研討會。會上,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研究員潘自強、趙仁愷等專家提出,“中國核與輻射安全面臨著嚴重挑戰,急需解決核電和核工業潛在的危害”,對于具有現實核風險的核電站的安全問題,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核能利用的安全性,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保證核反應堆安全運行不發生事故;二是核廢料的處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陰影在很多人心中一直都難以抹去。當時,一些歐美國家,甚至出于安全及環保的需要,停止了核電站的建設并提前關閉了運行中的核電站。
另一方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找到安全、永久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辦法。中國政府一貫重視核安全問題,迄今為止沒有出現過任何重大的核事故,但針對核廢料的處理手段依舊有待完善。王中堂介紹說,西北、華南已建好的處置場,主要用于存放低、中放射性核廢料,高放射性核廢料暫時還沒有處置場,只能玻璃固化后,深埋在地下暫時存放,目前“位于西北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場仍在建設中”。
潘自強、趙仁愷等專家則呼吁,為了加強核安全研究,應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核安全研究機構,在此基礎上,推進核工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專家們同時強調,關于核與輻射安全的公眾可接受性,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只有公眾接受了核與輻射安全要求,才能接受核能和核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