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張祿慶 發布日期:2015-05-19
我國 核電“十三五”發展規劃完成之日,正與《核電發展中長期拓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拓展規劃”)結束年份相重,因而具有特殊的意義。2014年6月23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部署動員“十三五”能源規劃編制工作。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吳新雄強調,要集思廣益,聽取專家各種不同的觀點并認真研究,統一思想、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改革創新,編制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讓黨和人民群眾滿意的能源規劃。筆者在本文中將主要結合對當前我國核電發展形勢的分析,對編制“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的難點及不確定性談點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
2012年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進行的全國核設施安全大檢查總結匯報,決定合理把握建設節奏,穩步有序推進核電正常建設。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在東部沿海成熟廠址上新建三代核電機組。“十二五”期間不開工建設內陸核電廠。會議原則通過了從2011至2020年的“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拓展規劃”。其時,負責三代核電技術全盤引進的國核技對其總承包的國產化依托項目業已拖期的的建設進度盲目樂觀,并且拍胸脯打包票宣稱由,為主承擔的其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國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CAP1400項目2017年建成發電。這些人堅持認為原定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2020年的目標可以提前5年實現。所以,拓展規劃2020年投運機組容量目標確定為原來規劃投運機組4000萬千瓦與在建機組1800萬千瓦之和,即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則增至3000萬千瓦以上。“十二五”核電發展規劃的投運裝機容量目標則定為4000萬千瓦,在建機組容量2000萬千瓦。
然而實際情況完全是另一回事。
國產化依托項目4臺機組全部拖期。其中三門1號機組,于2009年3月底正式開工,原定2013年底并網發電。三門業主預測其進度至少要拖到2016年底。為此業主被迫承擔過百億元的損失。起初兩三年,由于西屋公司的為滿足美國核管制委員會(NRC)的要求而進行的設計控制文件(DCD)數次升版引起的施工圖紙出現超海量的設計修改是工程進度拖延的主要原因。現在則轉為關鍵核心設備——屏蔽式反應堆冷卻劑泵(又稱主泵)研制至今仍未成功。不經過一個換料周期的實際試運行,讓其潛在的問題得到充分暴露,誰都無法預計只經過區區數百小時性能試驗的主泵實際運行究竟能堅持多久。另外,首次在核電廠使用的爆破閥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可靠性數據也是個極為頭痛的問題。國家能源局主要領導曾明確表示,等核心關鍵設備問題解決后再開工其后續項目。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既實事求是,又敢于擔當的領導決策。
通過對AP1000技術的消化吸收,沿襲AP1000全非能動安全設計理念,國核技于去年9月完成了CAP1400的初步設計,用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為擺脫西屋公司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纏,CAP1400的額定功率已增至1500MW。該功率大大突破了西屋公司對采用堆芯熔融物壓力容器內滯留(IVR)非能動技術規定的功率上限。這個在國際上曾引發爭論的重大安全問題,引起業內許多專家的疑慮與關注。王炳華董事長曾在能源局召開的一次專家會上當面指示728院院長派人向有關單位專家介紹其與高校合作進行的IVR工程驗證試驗研究,但時間已過去7個月仍無人落實,這個疑團至今未能釋懷。據悉,石島灣廠址的開工準備已經就緒,就等德國KSB公司專為CAP1400第一次研制用于壓水堆的濕繞組主泵樣機完成在中國臺架上的性能試驗,以及國家核安全監管當局完成對cap1400初步安全分析報告評審,經國務院核準后即可具備開工條件。
福島核事故后,中核集團科技人員,立志實現跨越發展,基于已掌握的技術,日夜奮戰,于2013年4月率先獨立完成了自主化三代壓水堆機型ACP1000的研發。在國家能源局的導向下,經過16個月的艱苦努力,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達成聯合機型總體技術方案,取名“華龍一號”。這種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先進安全設計理念的自主化三代機型,在今年4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得到國家最高層次上的正式褒獎,并被核準建設“華龍一號”國內示范工程。5月7日,中核集團福清5號“華龍一號”首臺機組率先開工建設。
作為福島核事故前已同意的遺留項目,紅沿河二期已被核準并正式開工,田灣核電廠5、6號機組也將在年內核準放行。雖然我們已掌握了這種二代改核電技術,但由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不能用于出口,國家能源局領導已明確表態,今后不再核準新建這類機組。環顧福島核事故后的世界核電市場,已沒有哪個國家還要建二代輕水堆機組。在福清5號“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已經開工建設的今天,當務之急是抓緊做好后續示范工程開工前的各項準備,研究如何更快推動華龍一號技術更快商用化成熟的途徑。極少數人提出再建設一批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代改機組的提議完全不符合黨和政府一再倡導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不可能實現從核電大國成長為核電強國的轉變,更與我們讓“華龍一號”這樣的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走出國門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根本行不通。
現今我國大陸有投運機組23臺,在建機組27臺。盡管預計今年還會有數臺機組投入運行, “十二五”核電規劃的投運裝機容量目標已不可能實現。前十年唯一大超規劃指標的,是我國核電重大裝備制造產能。原定規劃指標是到2020年達到年產4套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成套設備的能力,但在某些當年掌權者的忽悠與支持下,在兩三年前這種產能已急劇擴張到年產10-12套,嚴重過剩的產能已成為企業和國家難以化解的大包袱。
從上述分析可見,編制“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的一大難點在于“十三五”規劃目標的設定,是否要維持拓展規劃確定、又在2014年發布的《能源戰略行動計劃》中重申了的努力目標。因為假定所有2014年底前已開建的機組都能在2020年底前建成,核電投運總裝機容量約可達4800萬千瓦。顯然要如期完成拓展規劃投運機組容量5800萬千瓦的指標,還是個挺大的挑戰。即使考慮首批引進三代機組建成后的續建,以及自主化三代機型示范工程將在“十三五”末剪成的態勢,如果對其后續項目的建設安排沒有新的思路,拓展規劃制定的2020年投運機組加在建機組容量共計8800萬千瓦指標的實現,仍可能要推遲。
筆者認為,制定“十三五”核電規劃還存在以下三個尚未確定之點:① 4臺國產化依托項目機組何時能夠建成試運行,這將決定AP1000續建項目的開工日期和規模;② 自主化三代機組的首堆工程預計大約在“十三五”末建成。如果不實事求是地分析自主化三代機型的技術特點,抓住重點,創新思維,“十三五”核電規劃目標可能會與核電拓展規劃指標的差距相當大。③ 內陸核電這個影響我國核電今后發展的重大決策,能否在“十三五”期間放行。
筆者將在后續文章中本著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逐一探討這些不確定點的應對之策,提出“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的定量指標等建議。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