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伊始,浙江三門灣畔,一座重達千噸的鋼穹頂在2600噸級履帶吊車的牽引下,穩穩落向三門核電3號核島頂部。這一刻,全球首臺CAP1000機組——三門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實現了又一個里程碑節點——核島鋼穹頂吊裝就位。這一節點順利實現的背后,凝結了數百名建設者歷時8個月的智慧與汗水,是三門核電建設者不負囑托、用心打造標桿工程的寫照,更是三門核電人“追求卓越、保持領先、勇立潮頭”的集體宣言。
困局突圍,敢啃技術革新“硬骨頭”
鋼穹頂吊裝是核島建設的“封頂之戰”,而安全殼頂封頭(CVTH)是其關鍵前置條件,但鋼制安全殼(CV)與屏蔽廠房鋼板混凝土結構(SC)“套娃式”施工邏輯互鎖,且大吊車起升高度限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鋼穹頂吊裝節點無法按期實現。
面對CAP1000機組SC與CV結構復雜施工邏輯,吊裝方案團隊在無參考案例的情況下,打破常規,創新提出“分圈吊裝+工藝索具優化”方案,進一步優化安全殼頂封頭就位先決條件。這一技術革新不僅節省了工期,還更有利于后續施工,為全球同類工程提供了“三門核電方案”。

事前策劃重要,先決條件落實及精細化執行更為重要,為確保大件吊裝的安全質量,吊裝負責人陳偉星提出并推動實施10余項保障措施:制定“吊裝安全間距先決條件檢查表”,保障精細化吊裝要求;優化大吊車后撤站位以增大吊裝半徑,增設SC/CV防碰撞工裝等。此外,團隊通過有限元建模分析,針對模塊變形風險提前加固,并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進行碰撞模擬,確保“零干涉”目標。
“這場勝利是算出來的,更是干出來的?!碑斾擇讽斠院撩准壘染珳示臀粫r,工作人員感慨道。三門核電人用科學謀劃與極致執行,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為全球核電站模塊化施工樹立了新標桿。
焊花閃耀,百人鏖戰鑄“鋼鐵脊梁”
鋼穹頂的根基,是SC結構的6000米焊縫。為高質高效完成拼裝工作,焊工團隊展開“焊將”總動員:高峰期110名焊工晝夜輪轉,在50米高空與時間賽跑。盛夏的三門,焊接工棚內溫度突破50℃,焊工們裹著厚重防護服,彎腰穿梭于鋼筋密林中。汗水浸透的工裝能擰出鹽水,藿香正氣丸和冰塊成了“續命標配”。每圈近300米環焊縫一次合格率100%。“每一道焊縫,都是對核安全的承諾?!爆F場負責人宓進軍這樣說。
在SC夾層管道焊接中,團隊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鋼筋密布、焊接空間不足80厘米,焊縫需100%探傷檢測。面對復雜的施工環境、較高的檢測要求、較大的施工強度,團隊對工作人員進行悉心疏導,組織篩選精銳,多名焊工經過一個月焊接特訓,最終選拔出江濤作為主力人員。他蜷縮在幽閉夾層中,以“繡花功夫”完成高難度焊口,用焊槍火花照亮了核電人的匠心。

深夜,SC夾層深處,射線檢測員盧勝欽正在艱難攀爬,悉心檢驗。左右寬度不足40厘米、上下高度15米的逼仄空間內,需要身背檢測設備,在鋼筋叢林中重復攀爬布片。撲在工作現場的他連續兩周“衣不解帶”,用腳步丈量每一寸焊縫?!敖裉斓氖┕べ|量,就是運行時的核安全。”他堅定地說。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團隊最終在規定期限內取得SC夾層內焊口的100%一次合格率,出色完成了任務,用無私奉獻精神書寫著屬于核電人的壯麗篇章。
協同奮進,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鋼穹頂吊裝是“萬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協同之戰,三門核電聯合各協作單位成立多個黨員突擊隊,持續優化施工工藝,攻克技術難題。
為確保鋼穹頂施工進度,鋼結構隊隊長顏文龍每天帶領生產、技術人員對穹頂拼裝和牛腿安裝作業面進行帶班檢查,深入班組了解實際施工狀態,第一時間解決制約因素,有效提升了班組施工作業效率。為了兼顧鋼穹頂吊裝安全及后續施工便利性,他牽頭積極與其他施工單位協商提前引入物項存放位置和尺寸要求,每天對動態變化的干涉物項進行巡檢和整理,最終實現了穹頂吊裝就位“零干涉”目標。

黨員突擊隊中堅李頡的工裝口袋常年裝著三樣東西:施工圖紙、對講機、黨員徽章。他的足跡遍布鋼架密布的核島,從SC模塊拼裝到穹頂吊裝路徑規劃,每一個環節都留下了他躬身實干的身影。面對鋼穹頂牛腿鋼板資源緊缺,經多方協調,緊急調運相關物資,與設計團隊實時對接技術方案,大幅節約工期。同志們紛紛表示:“只要有李頡在,再復雜的難題都能拆解成‘流程圖’?!?/p>
團隊不乏經驗豐富的老同志。李慶忠的安全帽上貼滿17張吊裝通行證,這是他參與了三門核電二期工程開工以來各項大型構件吊裝就位工作的“功勛章”。一次SC模塊吊裝前,他發現吊索受力計算存在毫厘偏差,當即叫停作業?!昂穗姽こ倘莶坏谩畈欢唷 蹦贻p工程師稱他為“安全盾牌”,李慶忠對后輩說:“每個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線?!?/p>
1月22日清晨,初升的太陽穿透云層,為核島鍍上一層金邊。鋼穹頂絲毫不差,順利就位。這場勝利,是科學謀劃的智慧結晶,是百折不撓的意志贊歌,更是三門核電人“充分準備、一絲不茍、萬無一失、一次成功”工作理念的生動注腳。正如三門核電建設者所言:“每一次吊裝都是歸零重啟,每一道焊縫都是永恒承諾?!痹谶@片熱土上,他們以鋼鐵為筆、汗水為墨,繼續書寫著核電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