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先規劃目標的基礎上提升1個百分點,這對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核電業來講是一個積極信號,尤其是我國的核電裝備業體系的形成。
核電新目標:從5%開始
在6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表示,從目前情況看,到2020我國整個電力裝機達到14-15億千瓦,按照4%來說也遠遠不只4000萬千瓦。他認為,2020年核電在電力所占比重裝機容量5%左右應該還是比較適合的。
顯然,從4%到5%,核電裝機容量1%的提高,無疑會助推中國核電裝備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按5%計算,2020年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7500萬千瓦。減去已建成的900萬千瓦,那么今后要平均每年建成6-7臺百萬千瓦機組,每年提供6-7套百萬千瓦核電設備。”原中核集團計劃局副總工程師溫鴻鈞如是認為。
不過,對于到2020年的裝機容量是多少,有業內人士透露,到2020年核電規劃裝機容量很可能翻一番達到8000萬千瓦。顯然,對于大部分核電裝備企業來講,是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
核電裝備發展的新機遇
面對1個百分點的提高,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健認為,“這對于企業發展來講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也給國內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份信心。”
在此前的國家能源局的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指出,核電發展需要考慮廠址、資金、人才、裝備制造業能力、核燃料的持續供應等六個方面的問題。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裝備制造力、核電人才供給、核燃料的供應三個方面,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如是認為。
不過,在加快核電發展的利好形勢下,上海、哈爾濱和四川三大核電設備制造基地,先后投資200多億元對設備制造廠進行技術改造和基地建設,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三個核電設備制造體系,這對于提高我國核電裝備制造力是積極信號。
國產化政策助核電裝備體系形成
在6月1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指出,從節能減排來說,核電屬于零排放,應該是大力發展的。因此,國家將加快研究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重點支持核電裝備國產化,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制定出臺核電標準,并開工建設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和廣東臺山等核電站。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亦表示,在新能源規劃中,核電肯定會占據重要地位。
“目前國產化程度與二代改進機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需抓緊引進消化吸收,實現國產化。”溫鴻鈞認為。
近年來,通過國家、地方財政扶持和自籌資金,與設計院密切合作,核級產品研發取得明顯效果,經嚴格考核和評審,取得了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設計、制造許可證,比較突出的在核2、3級泵,核級閥門,部分核級電氣設備儀控系統及電纜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國產化。
2007年5月22日成立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在國際先進技術引進、吸收、消化方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溫鴻鈞表示,通過國家支持核電發展方面的政策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目前我國在建的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綜合國產化率達到75%至80%,新近核準項目綜合國產化率可達80%以上。
追趕歐美尚需時日
近80%的核電設備國產化率是對我國核電裝備業發展的一個肯定,但是,部分業內人士認為,80%之外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并且這部分的技術設備附加值特別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師認為,我國的核電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是在一些非關鍵領域,附加值比較低。他舉例說,核電方面使用的是更高級別的安全閥、隔離閥等技術設備我們還沒有掌握,有的安全閥價格在4000萬-5000萬元之間,這樣高附加值的核電技術設備國外公司一般不會輕易轉讓給國內企業。不過,在新一輪核電發展的熱潮之下,我國已經引進美國西屋公司AP1000核電技術和合作建造4臺AP1000核電機組。
在第三代核電裝備方面,已經開啟追趕之路。目前來看,1%的目標提升也許給核電制造裝備業一些新的思考,機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