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中國核電信息網  >  國內核訊  > 核電可能被“邊緣化”要有“危機感”

核電可能被“邊緣化”要有“危機感”

來源:中國能源網 發布日期:2015-06-01

      國際能源署(IEA)和經合組織核能機構(OECD-NEA)最近發布了它們的《核能技術路線圖》(Technology Roadmap Nuclear Energy)[1]。就是2010年初版本的更新,本質上是對去年11月出版的IEA年度《世界能源展望》的補充,但分析做到2050年。為了實現全球溫升限制在2°C的目標,提出了未來能源構成的方案。其中核電裝機930GWe,到2050年占電力總容量的17%。核電從今天的377GWe逐漸增長,占減排需要貢獻的13%。

      《國際核工程》雜志專欄作家史蒂夫o基德(Steve Kidd)認為, IEA-NEA最新報告目的是加速核電部署,但可能以核能被"邊緣化"而告終[2]。因為這個《核能技術路線圖》沒有把焦點集中在"真實"議題上,只是支持核電快速擴張需要行動的冗長、無聊的"流水帳"。盡管史蒂夫o基德先生的觀點有點"偏激",但縱觀世界和中國的大形勢,許多情況證明他的見解值得核工業界和關心核能發展的人士認真思考。

      IEA-NEA的報告因正面認可核能的許多屬性,作為正當途徑促進能源世界前進,受到核工業及其代表機構的稱贊。但是,這種觀點很危險,是重要政府間機構成功地使核能有效"邊緣化"的最新論據。核工業應當堅強地"直起腰來","不再"因從富人餐桌上揀到點面包屑而"感激涕零"。這就需要努力推出自己的、比這些機構所言更有說服力的論據。

      IEA-NEA的路線圖有個大問題,明顯的線索指出的真相是:滿足氣候目標必要的所有技術,只有可再生能源已步入正軌。(毫不奇怪)核能與碳捕俘與儲存(CCS)遠遠落后了[3,4]。

      雖然核能是成熟的技術,作為當前清潔能源的重要部分得到確認,但CCS作為去除化石燃料碳化發射物的可行商業選項,還"有待證實"。把二者看作未來的有益選項,并沒多大的信心,還要做適當的工作。這就讓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承受了滿足減排需要的巨大負擔:到2050年,未來發電幾乎一半要來自多變的可再生能源。這要求能源系統內部有重大改變,或許有可能,也許不現實。但很明顯,核能基本上會被"邊緣化"了。

支持核擴張需要的行動

      如果有個"外星人"從太空降臨地球并讀了這個"核能路線圖",他會認為"地球人瘋了",才會采用核能來滿足他們的電源要求。如果核能有任何快速擴張機會的話,這個報告就是一長串需要恢復"常態"的清單。誰會使用一種有那么多(顯然)嚴重問題"纏身"的技術?要求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采取的行動不少于28項,范圍從研究與開發到安全、法規、退役和廢物管理。這個報告顯然是一大群政府官僚的"集體創作",沒有人有很多業務與市場職能方面的實際理念。在公眾對核工業施加壓力(而且可能已糾正)方面,特別有某種程度的"無知"。例如建議的行動如"需要在環境可持續[例如鈾]開采方面投資,以解決預期的長期需求"顯然很可笑,因為沒有必要想到下一步鈾供應潛在的問題。為什么不集中在"現實"課題上?

      一個"另類"觀點是,把這個路線圖作為反核"禱告書"當之無愧。這樣一個非常晦澀的東西,我們的政敵會把它當做有趣的讀物! 實際上,作者們迷戀于挑戰而不是機遇,他們的分析為環境(更狹隘地氣候)問題所左右。另一種觀點認為,今天世界電力部門最大的挑戰與環境無關。由于當前愚蠢的能源政策,發展中國家數億人至今還用不上電,發達國家越來越多人的"電費"在沒有根據的增加(以及更多"能源貧困"和行業競爭的威脅)。與此同時,核能在世界大多數地區在"慢慢下滑"。

      世界核能協會(MNA)、各國核能協會、國際能源署(IEA)、經合組織-核能機構(OECD-NEA)等只要愿意就可以說,"核能是可持續能源未來需要的發電組合的重要部分",除非它們開始努力解決現實問題,否則根本不會發生。對于有志于繁榮的核未來的人,第一步就是擺脫氣候變化的爭論。無論一個人對氣候變化持什么觀點,它們與核工業應考慮的建議無關。這基于1998年以來發生情況的觀察。那時核能"卷入"氣候變化的辯論,之后被(實際上非常聰明地)邊緣化為劣勢能源選項。這正是反核勢力所渴望的。在這期間,核工業愚蠢地從一連串基本上無用的報告和一些前環保人士"轉向"支持得到慰籍。規避碳排放的論據很突出(確實占主導地位),核工業及其代表性機構對事態進展無所事事,也沒有推出正確的論據。

      IEA和OECD-NEA等機構報告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總對其成員中的反核國家做出重大妥協。IEA的2014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變質了,因為(經常合理的)把乏核燃料管理和退役作為關鍵,擴大核問題的報道。兩者與新建項目有多大關系?為什么要加以強調?是否在"安撫"某些"大人物"?奧地利、丹麥或德國的能源部長對諸如路線圖等文件會非常開心,任何公道的中立者閱讀文件都會避開核。通過考慮占主導的所有挑戰,核能似乎變得實在難于落實,這正好是今天歐洲和北美所處"境地"--"無路可走"。

誤導專注研究

      反核勢力的另一策略是把討論引向發展研究的必要性。這樣,核工業不得不繼續討論每個未來可能的反應堆設計,其中大多數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經過認真選擇,(或許完全正確地)被否定了。之所以如此,或許技術上可能,但不見得必要。給予核工業的回答是,"感謝所提供的全都是低成本、清潔和可靠的電源(并繼續提供),但除非先從根本上做出改變(有28個必須的行動),否則就沒有機會了。"

      最近歐盟關于能源聯盟(Energy Union)的文件有代表性。除建議一項基本研究優先外,其他很少提到核能。與此同時,中國人、韓國人和俄羅斯人正在大量建設現代核電機組,這對他們的人民和經濟有巨大利益。這些國家的出發點是核發電的價值和質量,而不在乎它不發射二氧化碳。后者也許是次要的支持論據,但不是關鍵。世界其它國家電力公司的高管也關注同樣的事情:詢問企業未來的問題或者他們業務的威脅,幾乎從不提及環境和氣候變化。他們的職責是識別哪里發生什么會威脅股東們的利益或者使他們受益,他們的著力點必須集中于任何技術上能夠合理實現的課題(而且以多大的低價)。

      目前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狂熱者"可能會宣稱"不需要核能"。因為風能和太陽能可消除所有的碳排放[5],而且不需要解決假定的所有28個議題。特別是(所謂的)廢物和退役問題,似乎不必馬上讓IEA煩心。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至于可再生能源,擁核者需要采用更積極的態度。站在旁邊說它可以與核能適當"共存"不再是個"選項"[6]。可再生能源的初始問題是給它的補貼推高電價,一旦占電力需求相當部分,就開始對其他發電模式有不利影響。如讓它優先上網,陽光燦爛和東勁吹時,天然氣、煤炭和核電廠就必須開始負荷跟蹤,這對它們的經濟或許(對核能當然)不理想。這在德國已經出現;在其他地方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成了"要素"。可再生能源的全部成本一旦出現在"電費單"上讓顧客看到,很可能就不再對它那么熱心了。或許工業電源的買主,其生存能力受到高電價的威脅、特別是他們的海外競爭對手電源便宜時,很可能不斷提起"投訴"。

      可再生能源需要嚴格"批判"的其他方面,是降低碳排放總量的"業績不佳"。已經看到德國和英國燃煤發電"死灰復燃",很大程度源于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增加。提早關閉8臺德國核電機組是另一重要因素,可再生能源"扣減"的碳排放總量確實比經常吹噓的少很多。

      歐洲減縮的碳排放量多半源自"去工業化"和產業轉向亞洲。碳在世界不同的地區排放出來,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這是赫爾姆(Dieter Helm)教授在其《碳危機》評論碳排放政策的重大政綱條款。從理念上講,消耗碳(專注于制造產品)即使沒有產品,也要納稅。實現這一目標非常困難,但朝此目標方向努力有更大的意義。

      如果證明核能是正當的,必然因為它的產品和可靠性的"原始"經濟學,而不是因為任何時間政策改變就會改變的某些政府命令。最終會公認的是(至少對于高強度電力支持的發達國家),可再生能源零星地發電,幾乎相對所有其他發電形式,輸入成本非常之高。除非避免二氧化碳的巨大稅金進入"成本方程",沒有它自己的經濟理由。核能面對的關鍵課題是使電廠的建造和運營更簡單、更便宜而且更可靠。避免碳發射不能點亮任何一盞燈,沒有給任何煉鋼爐提供動力。盡可能高效發電才是對核電廠發展的關鍵要求,核能在這方面處理正確,考核成績卓越。

核工業要有"危機感"

      據中新網5月25日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結福島核事故的最終報告中嚴肅批評了東電與日本政府監管部門未采取足夠的安全措施" 并"對再度發生嚴重事故抱有強烈的危機感。" 報道稱,"在不遠的將來,若在某國再次發生嚴重核事故,可能就會讓國際上對和平利用核能的信任崩塌。"[7]

      這才是"最嚴重的威脅"!作為一個退休的核工程師,福島事故以來,一直縈繞腦海、揮之不去的概念是,核工業應當從中得出什么有益的結論?"切膚之痛"是什么?

      其實,福島事故技術原因很簡單,根本問題出在"文化"上 :

      -日本核電機組的設備和工程建造質量優異,在超設計基準地震條件下,仍然保持最基本的安全功能。日本核電機組的安全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這是舉世公認的。

      -日本核電廠員工非常敬業,責任心很強,但凡發生差錯,絕不推諉,甚至"自裁"過當。后者不應提倡,但精神可嘉,為確保核電廠安全運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日本核電現場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精簡"過度,但"災難"的根源是"文化":嚴守紀律,值得推崇,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對權威人士和"頂頭上司"絕對服從,超出規范,不得到主管批準,絕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思維"定勢"害死人。

      福島災難是傳統"專制"文化"扼殺"現代高技術密集型經濟實體安全文化"質疑態度"的產物。各國核工業應把福島事故作為一面"鏡子",認真對照并從中得出有益的結論。如果不從根本上看問題,難免重犯類似的錯誤。如以"制度創新"、"做大做強"為口實,"折騰"基層組織機構,"疏離"職工與企業的感情;把"人財物"權收歸總部,把"安全責任"放到基層;動不動就以"不換思想就換人",壓制不同意見;身在大城市,卻要享受比野外和工程現場、生產一線更高的"待遇"(國外核電廠多遠離大中城市,生產崗位多是高薪職業),電廠員工真能"以廠為家",在危機關頭"沖上去"嗎?

參考資料:

1. IEA-NEA,Technology Roadmap:Nuclear Energy,2015 Edition

2. Steve Kidd, IEA and OECD-NEA-rapid roads to nowhere ? NEI, 2015-05-06

3. Gail Reitenbach, Th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R&D Frontier, POWER, 05/01/2015

4. Jason Makansi, CCS Development, the Key to Coal Power's Future, Is Slow, POWER, 05/01/2015

5. Gail Reitenbach,The Power Industry's Spring Fever,POWER,05/01/2015

6. Energy Initiativ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 Future of Solar Energy AN INTERDISCIPLINARY MIT STUDY,ISBN 978-0-928008-9-8,2015-05-01

7.中國新聞網,國際原子能機構福島核事故報告顯示"強烈危機感",2015-05-26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