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七屆五中全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到“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安全被認為是中國核電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如果安全已能保證,該如何實施高效發展?在4月3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核工展期間舉行的“后福島時代核能安全與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廣核集團副總經理張煒清針對中國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做出了一番解讀,他指出,“可以對中國核電安全給個說法”,而且“是考慮如何高效發展核電的時候了”,同時,“‘回歸理性、科學求實’是中國核電進步的關鍵”。
據張煒清介紹,福島核事故后,國家核安全局、能源局和地震局聯合對我國運行和在建核電廠進行了嚴格的安全大檢查。其評估結果顯示:我國核電廠安全狀況既能滿足許可證審評時期核安全法規的要求,也基本能滿足我國現在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具備一定的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能力,安全風險處于可控狀態,核電廠安全是有保障的;對檢查發現的嚴重事故應對措施的完整性、設計基準防洪水位、地震海嘯潛在影響等局部問題采取必要改進措施后,我國核電將更加安全??傮w而言,我國核電站安全水平不低于國際上絕大多數運行機組。
除了核安全大檢查的結論,張煒清結合了國內核電站的運行業績,包括中廣核強化核安全的行動以及持續推行的技術創新和管理改進情況指出,可以給中國核電下一個安全的結論。
安全有了,該如何衡量高效?如何實現高效?高效的支撐條件又是什么?面對業內專家的疑問,張煒清從六個維度做出了解釋,包括一定規模、合理節奏、有序推進和技術升級、穩步提升產業能力、安全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加強基礎體系建設。
如何理解一定的規模?張煒清認為,核電發展規模的設定,一方面要滿足國家電力供給、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調整總目標,另一方面要與能力和資源的增長速度相匹配,以核電批量建設有效牽引核電裝備、科研、人才隊伍等產業能力的穩定成長,加快向核電強國邁進。
據了解,目前中國電力結構中核電裝機占比1.14%(2011年全國電力裝機10.5億千瓦,核電在運1189萬千瓦),美國為20%,法國為74%,俄羅斯為17%,英國為18%,韓國為32%,印度為3%。
“核電只有達到相當規模才具有戰略價值。保守測算,要落實節能減排‘雙目標 ’,到2020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應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在建5000萬千瓦以上?!睆垷樓逄寡?。
福島事故發生后,我國放緩了核電發展節奏,業內在期待《核安全規劃》出臺的同時,也對未來的建設規模和速度產生猜測。
在張煒清看來,應該保持合理的建設速度和合理的建設布局。在速度上,根據現有綜合能力狀況,每年至少開工建設6-8臺核電機組;在布局上,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
“對于內陸核電建設問題,我們認為,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國家對內陸與沿海核電的安全標準和要求并無本質差別,隨著中部崛起,內陸建設核電站勢在必行。應繼續以基本完成前期準備工作的‘兩湖一江’為重點,穩妥推進內陸核電前期準備,力爭‘十二五’期間示范工程開工建設?!睆垷樓逭f。
就技術升級,張煒清表示,應當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為前提,與打造核電強國的目標相匹配,結合國內核電發展和國際市場開發,積極穩妥推進。一方面,在三代技術得到驗證之前,結合福島核事件的經驗反饋,通過持續改進,不斷推進核電設計安全指標向三代水平邁進。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三代技術吸收消化、技術改進和再創新,2014—2015年完成EPR和AP1000首堆項目的第一個燃料循環運行;‘十二五’末開工建設國產三代示范項目工程,‘十三五’投入商運,為自主三代堆型在‘十三五’期間批量發展和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同時,抓緊推進先進小型堆和海上浮動核電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做好四代堆以及更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安排。
張煒清提到的第四個方面是穩步提升產業能力。他的解釋是,依托項目提升產業能力,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能力,同時避免產能過?;虻退降闹貜徒ㄔO;在三代技術得到驗證之前,規劃內的核電關鍵材料和裝備的國產化比例達到95%—100%;三代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比例達到30%,三代技術得到驗證后,相關材料裝備的國產化比例在2020年末達到60%。
就安全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張煒清指出,首先要完成在運、在建項目近中遠期的安全改進,其次要處理好先進性與成熟性、經濟性與安全性的辯證關系,穩步實現我國核電技術由二代改進型向三代技術的提升。
“從上網電價看,核電電價可以做到不高于所在區域的煤電脫硫標桿上網電價,目前大亞灣、嶺澳一期、嶺澳二期電站每千瓦時分別為人民幣0.420元、0.429元、0.430元,均低于廣東省火電廠脫硫標桿電價(0.521元/千瓦時),體現了核電良好的經濟性?!睆垷樓逯赋龊穗姷慕洕偁巸瀯荨4送?,他還算了一筆環保賬,按每千瓦時發電煤耗300克標煤計算,1億千瓦核電每年可以提供折合2.25億噸標煤的一次能源,可以代替3.15億噸煤炭。在40年壽期內,可以代替126億噸煤。同時1億千瓦核電每年還可減排7.41億噸二氧化碳。
最后,張煒清強調了加強基礎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核燃料、核電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及供貨、工程建設、人才培養培訓以及整個核電產業鏈的中長期目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