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揭幕战/曼联 乌龙球/篮球直播360/2026世界杯在哪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首      頁 核電新聞 政策法規 聚焦核電 核電站一覽 國產化 核電技術 招標信息 專家點評 人物風采 核電視頻 技術論文 供應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處理 工程圖片 走進核電 供應商名錄 核科普 會議會展 合作交流 政經要聞 網上展臺 核電圖書 企業招聘 求購信息
您的位置: 中國核電信息網  >  科普知識  > 核與放射事故離我們有多遠?

核與放射事故離我們有多遠?

來源: 財新網 發布日期:2011-06-23

    中國環保部門對農業、醫療等民用輻射裝置管得很嚴,但事故還是時有發生

    王作元

    輻射防護原則

    核能和核輻照裝置已經走進公眾的生活,卻仍舊蒙著神秘面紗。我們距離核與放射事故有多遠?核與放射事故的危害范圍和程度究竟有多大?

    生活在地球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放射性照射。我們常說的輻射分為兩種: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是指電磁輻射、激光等。電離輻射指核輻射或放射事故產生的輻射。按照來源劃分,電離輻射可分為天然電離輻射與人工電離輻射。天然電離輻射來自外太空和地球本身。人工電離輻射來自人類活動。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可通過反應堆生產出多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制造出多種射線裝置。

    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的數據,每人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在2.4個毫希 (mSv,輻射劑量單位)。其中,來自空氣中氡的劑量就為1.16個毫希,接近人均接受劑量的一半。氡氣主要來自土壤及各種建筑材料。室內氡暴露導致的肺癌僅次于吸煙,是誘發肺癌的第二位重要因素。所以,國際上和中國都對室內氡濃度給出了限值。

    一般來說,室內氡的濃度要高于室外。地面和所有的建材中都含有鐳226(居里夫人發現的放射性元素),其衰變產物即為氡222,如果與室外空氣不流通,會越聚越多。解決方法一是開窗通風;二是采取措施密封,使地面、建筑材料中的氡氣不易跑到屋子里;三是不選用放射性含量高的建材。

    各國對食品、飲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也有限制。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可分幾種情況:變化(change)—射線照射后使人體某些指標發生改變,如染色體畸變率改變,但這種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損傷(damage)—射線照射后引起的有害變化,如殺死細胞,但對健康無影響,因為人體內細胞總要新陳代謝,不斷有細胞誕生或凋亡;損害(harm)—指臨床上可觀察到的有害變化;危害(detriment)—考慮損害發生概率、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等因素的綜合指標,不易用量來表達,主要用于評價。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分為兩類: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是指接受的輻射劑量超過一定閾值才會出現的效應,其臨床表現是嘔吐、脫發、白內障、性欲降低、白細胞降低、各種類型放射病,直至死亡。隨機性效應是指輻射劑量引起的癌癥發病率增加,沒有劑量閾值。原則上接受任何小劑量的輻射,都會引起癌癥發病率增加。一旦誘發癌癥,其病程和嚴重程度就與接受的輻射量無關了。

    日本廣島和長崎曾被原子彈轟炸,受電離輻射暴露的有幾十萬人。根據對這些人的調查結果,輻射引起的白血病病例增加得最多,其次是多發骨髓瘤。良性和不明原因腫瘤也有增加。只有直腸癌、胰腺癌和子宮癌病例,與無受照人群相比,沒有增加。

    前面已提到,地球上每人每年都會接受2.4毫希的天然電離輻射,此外,由于各種原因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核燃料循環職工(包括核反應堆的操作工、礦工、冶煉工等)接受的年平均職業照射劑量為1.0個毫希,醫學職業照射為0.3個毫希。

    醫學照射造成的輻射劑量:較輕的是胸部、口腔、四肢的X射線診斷,接受的有效劑量每次約0.01毫希,產生的附加癌癥率可以忽略不計;較重一些的是顱骨、頭部、頸部X射線診斷,每次接受的有效劑量約為0.1毫希;再重一些的是乳腺、髖部、腹部,頭部CT等,照射一次人體接受的有效劑量為1毫希,引起的癌癥附加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接受輻射劑量最多的是腎、膀胱X線診斷(IVU)、胃鋇餐和胃灌腸等,每次接受的輻射劑量為10毫希,引起的癌癥附加危險度在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之間。

    職業照射劑量限值,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劑量不能超過20毫希,對廣大公眾,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劑量,不能超過1毫希。

    母親懷孕1至3周內受照,不至于影響胎兒。而懷孕3周到分娩期間內受照,會導致活產兒癌癥發病率增加。懷孕第八周到第十五周受照最危險,易導致胎兒智力下降。

    要盡量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照射。在防護原則上,首先是防止確定性效應的發生,將隨機性效應盡量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從事任何與電離輻射有關的工作,都要有正當的理由,即“實踐的正當性”;其次,從事這類工作要有最好的防護措施,即“防護的最優化”;第三,做到以上兩點,從業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還不能超過劑量限值。

    放射性事故

    接下來談談核事故與放射性事故。據統計,1944年至1999年間,包括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在內,全球共發生放射性事故405起,受照射人數3000余人,導致120人死亡。

    放射性事故類型主要分為以下九種。一是反應堆事故,比如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核電站的堆芯熔化,發生爆炸,致使放射性物質彌散在空氣中造成嚴重污染。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后,影響到中國各地牛奶中的碘131含量,從新疆開始污染比較重,一直向東到大連、沈陽。正常情況下,牛奶中是沒有碘131的;二是臨界事故;三是放射源丟失;四是工業源過量照射;五是過量醫學照射;六是運輸中出現事故;七是實驗性事故;八是涉及放射性物質的蓄意行為;九是空氣、水、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根據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公安部三局2001年聯合撰寫的《全國放射事故案例匯編1988-1998》,中國大陸從1988年至1998年共發生放射性事故332起,受照射總人數966人。放射源丟失事故在所有事故中約占80%,共發生258起,絕大部分為責任事故,丟失放射源584枚,其中256枚未找回。

    其中,1990年6月25日,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放射醫學研究室鈷60源室工作人員違章操作,致使7名工作人員遭受大劑量照射,其中兩人分別于照射后第25天和第90天不幸死亡,另外5人也患上了骨髓型放射病。

    1992年,山西忻州地區科委搬遷時,將舊址轉讓給當地環境監測站。忻州地區科委曾經引進5個鈷60輻射裝置,用于育種。環境監測站再擴建時,請了山西省環保局處理舊輻射源,但未查清究竟有幾個放射源,導致一個放射源遺留井下,被一位施工民工帶回家。他一個小時內開始頭痛、嘔吐。他的妻子當時已經懷孕了,而他的父親和哥哥也不幸受照射。太原的醫院不知道病因,放射源從他口袋里掉出來,但沒有人能夠識別放射源。結果,放射源被扔進醫院的垃圾里。這個過程中,多人受照。所幸放射源最終被找到了。這次事件最終造成3人死亡,10人受傷。

    國際原子能機構所記錄的中國較早的放射性事故,發生在1963年的安徽合肥三里庵。多年不用的農業科研鈷60放射源被放置在河塘邊,一孩童將其帶回家玩耍,致使家人和多位村民受照射,最終造成兩人死亡。

    最近幾年,國家核安全局也通報了一些放射性事故。例如,2004年10月21日,山東濟寧一家始建于1994年的私營輻照廠,自行建造的靜態堆碼式鈷60輻照裝置出現故障,放射源未正常回落到井下安全位置,兩名工作人員未經監測進入輻照室工作,受照射時間達10分鐘左右,距離放射源僅0.8米至1.7米。兩人均搶救無效死亡。2008年4月11日,山西省亨澤輻照科技有限公司5名工作人員在未將放射源降至安全位置的情況下,攜帶不能正常使用的劑量儀進入輻照室工作,受到超劑量照射,其中一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另外4人患上放射病。

    上世紀90年代,從每年發生的事故數來看,中國與美國相近,如果將事故數與放射源擁有數結合起來看,中國的事故發生率要高于美國,大約是美國的40倍。

    農業、醫療等部門使用的放射源都有登記,歸環保部門管。環保部門每年都管得很嚴,還在全國設立多個培訓中心進行嚴格培訓,但事故還是時有發生。

    公眾很關心核電站,但出于安全原因,核電站都有嚴密警衛,普通公眾不能接近。建議核電站設立公眾接待中心,普及核電知識,回答公眾關心的問題,這對解除公眾的心理問題是很必要的。

    我個人認為核電是安全的能源。核電技術已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不過,核電站還是存在一定健康風險,群眾有一定心理壓力,我們每走一步都要特別穩當。要認真做好核電知識普及工作與核電事故應急準備工作,做好信息溝通,并且把核電事故發生率降至最低。

核電站正常運行情況下,也會有微量放射性核素排出,但都在允許范圍之內。今年5月23日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出現的問題,是一根燃料棒的包殼出現了裂紋,導致一回路放射性水平有所升高,采取措施很快恢復了正常。這不能說是事故,應該說是很小的事件,不會造成健康影響。

    至于核電站涉及到的排污問題,目前在建的核電站都非常重視環保,對周邊水體內的貝類、魚類都有檢測,以檢測核電站水的排放是否達到排放標準。任何大型的工業企業都存在排污問題,核電站也不例外。

我來說兩句
網名: 您的聯系方式: (電話,手機)
驗證碼:
查看評論(0)
網友評論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意見反饋向網站管理員反映。